从目前世界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流向来看,绝大多数机电产品跨国流动贸易额,是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业已形成的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或跨区域贸易集团之间进行的。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机电产品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在地域分布上的相对集中。
目前欧洲、北美、亚洲及大洋洲各国机电产品出口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的94%;上述地区机电产品进口占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的85%。由于世界机电产品发展主要依托欧洲、北美、亚洲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上述三个地区机电产品贸易增长速度,反映了整个世界机电产品贸易发展的全貌。
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比重、增幅明显
近10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而且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摆脱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提供了机遇。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促成了全球机电产品产销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美国、日本在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和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发展最快,美国为28%、44%,日本则为32%、39%。
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方式趋强
二战以来,国际贸易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即不同国家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其原因是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机电产品生产全球化,加快了全球机电工业结构的 优化调整,改变了许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的贸易模式,出现了众多同一产业既出口又进口的产业内贸易。它不仅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大 增加,同时也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及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贸易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机电产品的中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 的主流。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机电产品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高科技机电产品的投产需要大量的R&D(研究开发),这种研究开发则要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来支撑。跨国公司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机电产品贸易在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推动下,呈现出产业内贸易扩大的趋势。
世界机电产品贸易的冲突和摩擦加剧
作为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多边贸易组织——WTO,虽然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和约束各成员的贸易法规,作为其成员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共同标准,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在把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并未消除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它使得各国的国家层面上和区域层面上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在机电产品贸易方面,主要表现的贸易摩擦为:一是各国广泛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以保护人类健康和消费者安全为理由,对进口的机电产品设立了更为严格的技术性能标准和机电产品的品质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继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行政措施)之后的新型贸易壁垒。比如欧盟最早设置针对机电产品的严格技术性贸易壁垒,CE标志是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从1996年1月1日起欧盟各国海关有权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美国则对电子产品进口设置了《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对汽车制定《空气净化法》和《防污染法》,不达标的产品将被拒之门外。
日本则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机电产品的限制是JIS规格,其中许多是高于国际标准,不达标就不能进入日本国内市场;二是加大对机电产品反倾销行动的力度,造成大量机电产品反倾销的使用率明显增加;三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洁净技术和洁净产品能维护生态环境为由,制定相关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贸易惩罚措施,如环境附加税,以限制低质廉价机 电产品打进世界市场。
涉及机电产品性能的条款还有,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节能性等多方面,欧盟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口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制造、销售、使用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环保标准;四是发达国家迫于石油价格波动,汇率变化及国内劳工组织压力,把 机电产品贸易同劳工标准、社会福利等非贸易壁垒相挂钩,针对发展中国家机电产品出口设置新的障碍。如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的管理标准体系。其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为名,通过管理体系认证,把人权问题与贸易结合起来,最后达到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